全球跨境電商台灣流量排名揭曉!
618檔期火熱,台灣電商市場也隨之水漲船高。根據Similarweb 2023年6月流量統計,整體電商流量排行前五名,仍由本土平台主導:Shopee(蝦皮購物)以1.2億次/月穩居亞洲電商首位,MOMO(富邦momo購物網)以6,200萬次緊追其後,PChome(網路家庭)與Yahoo奇摩購物中心分別達5,500萬與3,100萬次。境外平台部分,阿里巴巴集團旗下Taobao(淘寶)以2,000萬次位居第一,Amazon(亞馬遜)台灣站約1,000萬次、Rakuten(樂天市場)約800萬次;新興快時尚SHEIN、保健電商iHerb也分別有500萬與300萬次月流量,顯示外商已佔據一定市佔。整體而言,跨境電商流量佔全市場約10.5%,年增6.2個百分點,正加速挖走本土用戶黏性。
境外電商攻台主要推手全面剖析!
跨境電商崛起非偶然。首先,價格競爭力強大:以淘寶、拼多多(Pinduoduo)為例,平均商品售價約低於本土平台15–30%,再加上新台幣相對走強,誘使精打細算的台灣消費者轉向海外下單。其次,物流服務日益完善:Amazon Prime Shipping(會員制快速配送)、SHEIN合作本地倉,加上跨境電商「免運門檻」降低至免消費金額新台幣1,000元,使得等待時間縮短至5–7個工作天。第三,行銷投入大手筆:SHEIN在Instagram(IG)及Facebook(FB)投放動態廣告與直播攻略;iHerb則以口碑部落客(KOL)與健康食品領域專業背景切入,吸引專業消費者。此外,境外平台也積極採用App Annie最新調查資料,將行動端使用者占比推升至65%,與本土平台不分上下。最後,平台策略聯盟頻繁,例如Rakuten與中華郵政合作物流優惠,進一步消弭跨境距離感,穩固在地市場。
本土電商突圍策略及風險展望!
面對境外巨頭奔襲,本土電商必須從「自有優勢」與「跨境思維」兩面並進。第一,差異化經營:發展自有品牌(Private Label),並與國際美妝、大健康品牌簽署獨家代理,形成獨家貨源鎖定核心客群。第二,O2O(Online to Offline)整合:結合實體門市取貨、體驗館與線上商城,烘托沉浸式購物體驗,如PChome X母親節快閃店即創造單店日均客流提升25%。第三,精準數據行銷:運用Google Analytics 4(GA4)、Facebook Pixel等工具,對會員進行行為分群,推播客製化優惠券,轉換率可提升約20%。第四,反向出海:與東南亞、中東市場合作,將台灣優質農產、文創商品推向海外,成為新的營收來源。第五,永續與社會責任(CSR):推出綠色包裝、碳足跡標示,吸引Z世代及環保意識抬頭的消費者。風險層面,須留意未來跨境關稅調整與法規稽核,如海關審查加嚴可能延宕包裹通關;亦要防範價格戰惡性競爭,導致利潤崩盤。建議電商業者建立多元供應鏈、強化倉配韌性,並與合規顧問定期檢視政策變動。面對境外電商猛攻,你認為本土平台最該投入哪一塊資源?歡迎留言討論!